Workshop:我为什么选择回归家族企业工作?

文|Elaine Chow,原文刊登于《家族办公室》杂志

导语:在香港的家族企业世界里,第三代继承者的角色正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只是守成者,而是沟通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正是这群人,让家族价值得以延续,也让它变得更具时代张力。

Elaine Chow这位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家族第三代,在完成海外学业与职场历练后,毅然选择回到家族企业,从手握护照与机票的传统行业出发,寻找新时代的传承路径。

她不愿意让家族故事止步于上一代的奋斗,也不愿让传承成为单一责任人的重负。她希望,家族之间能从单打独斗走向彼此成就,把彼此的“根”,编织成更有张力的“网”。

本期《Family面对面》,我们与Elaine坐下来,聊一聊她为何选择与家人共事、如何看待家族责任,又如何将亚洲儒家价值观,转化为跨代共创的精神动力。

人物小档案:Elaine Chow 

香港本地成长的第三代家族成员,现任冠鼎资本创始负责人并且管理着一家多元化投资的家族办公室,投资领域覆盖零售、娱乐、体育、科技和葡萄栽培等赛道。Elaine 深耕房地产、股权投资领域,积极践行社会影响投资理念,曾主导多个社区项目,并积极推动女性领导力与创业精神。

· 专访Elaine Chow:如何在父母创业精神与下一代价值之间,找到共同投资的新路径?

·  Q&A

《家族办公室》杂志:你小时候对家族事业的印象是什么?

Elaine Chow:“我爸爸的办公室在新世界中心601室,我在那里学会折旅行宣传单,也学会了什么叫责任。”

家族企业不是围墙,而是桥

小时候,我最熟悉的不是游乐场,而是我爸爸办公室里的宣传册。

我常常在父亲位于尖沙咀新世界中心西翼601室的办公室度过午后时光。一边折着旅行宣传册,一边听父亲讲述爷爷白手起家的故事。那些故事并非轰轰烈烈,却早早在我心里种下两样东西:一种骄傲,一份责任。

爷爷创业的时候,身上只有几块钱。但他有一股劲: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这种执念、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的奋斗精神,一直影响我到今天。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的成长始终与家族的旅游业务紧密相连。从小耳濡目染的,不仅是如何规划行程,更是如何以儒家理念经营事业:讲信修睦,敬老尊贤,家和万事兴。

根植于儒家思想,我们的企业追求的是和谐与集体责任感:每一代人都无私地奉献,将企业打造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家族坚韧精神的见证。

回归家族,享受亲密与挑战
拒绝外企管理职位,选择回到家族工作,与父母、叔伯共事,是我对家族的致敬,更是我对未来的投资。

与亲人共事,自然有独特的回报。彼此熟悉与信任,取代了层层汇报与冷冰冰的组织架构;我们不是“上司”与“下属”,而是“女儿”与“父母”,“传承者”与“开创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既让我理解商业原则,掌握了商业智慧,也让我铭记孝道(filial piety)这一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尊敬长辈、以家庭福祉为先。

但也正因亲密,界限更容易模糊。晚餐桌边的闲聊常常演变为战略讨论,周末变成了项目头脑风暴。每一次提出创新点子,都要穿梭在尊重传统与推动变革之间的缝隙。代际之间的期望压力,有时令人透不过气;而在守成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更是一次次碰撞——长辈偏好稳定,我则渴望创新与现代化。

尽管如此,我始终相信,下一代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清楚肩上的那份沉重——不只是延续商业的成功,而是回应数十年来家族牺牲换来的机会。但我更相信,我们这一代的角色,不是简单地接棒,而是参与重塑,把“家”的精神,变成更具时代意义的共创平台。

家族共投:用信任交换未来的可能
正因如此,我选择将家族影响力延伸至更广阔的共投领域(Co-Investing with Families)。

与其他家族共投,是一种将金融资源与价值理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放大机遇,还能分散风险。我曾与另一家族携手,参与悉尼一项住宅项目的开发。我们联合出资,将几块原属单户住宅的地皮重新划区,规划成环保友好的低密度公寓区。与传统地产开发不同,我们共同决定将30%的用地留作共享绿地,包括野餐区与社区花园,让邻里之间有更多交流的空间。

我们之间没有复杂的金字塔式结构,而是建立在诚信、平等和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每月例会,财务透明,决策共同推进。我们为这次合作设计了清晰的共投原则:在一切文件签署前,伦理框架优先:不模糊边界,不掩盖风险,不牺牲原则。

海外房地产投资,如我们在悉尼的项目,尤需对当地需求具备敏锐的感知力。我们将城镇规划理念融入设计,比如靠近公共交通、加强绿地覆盖,确保项目符合悉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重新规划,我们在缓解住房短缺的同时,也通过共享设施保留了社区的凝聚力。

为扩大社会影响力,项目落地前,我们还主动与市议会磋商,将社区需求纳入规划:如为长者提供购房折扣、在底层设置开放式活动空间,用于举办手工课程、社区讲座等。这些举措与澳洲“包容性城市发展”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获得政策支持,也提升了公众的支持度,提升了社会影响力——我们不只是建房子,更是构建社区。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能让人生活得体面、有温度的地方。

而我所理解的家族共投,是一种把传统价值现代化的尝试——我们以信任为资产,以社会影响力为衡量标准,不只是追求收益,更要留下意义。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连接过去与未来。

  • 家族共投的三大关键词
    1. 信任与沟通
    多家族共投,最忌讳的是信息不对称与价值冲突。我们用频密的对话机制与透明报表体系来预防误解,让所有成员都清楚资金如何运作、目标如何达成。
  • 2. 本地融合与社会回报
    好的跨境投资,不止看财务回报,更看项目是否“落地”。我们将项目与当地城市规划对接,比如靠近公共交通、注重绿色空间等,融入社区,而非替代社区。
  • 3. 道义与声誉优先
    共投不是纯粹的合资——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协同。若我们不能以诚待人、守信为本,合作便难以持续。我们坚持签订清晰合约,但更重视彼此信任能否撑起十年、二十年的同行。

传承不是复制,而是重构
有人问我:“你不觉得回家族企业是种妥协吗?”我想了想,回答是:“不是复刻,是重构。”

我选择这条道路,并不仅仅出于务实考虑——更是对祖辈的一种致敬。这是我纪念他们奋斗牺牲的方式,也是一种让我们故事延续的承诺。这条路并不轻松,但能够将传统转化为使命,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幸。

我们家族经营的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故事,一种生活方式。像我们这样的家族企业,往往将社会责任摆在优先位置:赞助教育、关注不平等问题,体现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和谐理想。

儒家思想(这也是亚洲文化的独特之处)将家庭视为社会的根基。我相信,家族企业是社会稳定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亚洲。一个蓬勃发展的家族企业,不仅能滋养社区、保留文化身份,也能传承坚持不懈的精神价值。

在香港这样节奏飞快、容易被西方个人主义影响的城市里,这些企业仿佛锚定了我们内心的“原点”。家族企业不仅维持了经济稳定,更保留了文化传统、提供了稳定就业,使家族的生存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相连。守护家业,其实是在守护一部活着的家族史。

今天的继承人角色已不同于父辈。我们不是来复制旧版本的成功,而是要联合更多的家庭,共创一个新的叙事。在我构想的蓝图中,未来的家族企业更像是一个“共生生态圈”——既有资本,也有温度;既追求收益,也讲求意义。

我正在筹划一个家族共投平台,希望集合香港、东南亚及澳洲的家族资源,共同投资可持续城市、养老地产与教育科技项目。我也希望未来能通过家办平台,推动更多跨家族共创与教育项目,让传承变成一种可被理解、被激发、被实践的旅程。

 “传承的关键,不在于守住旧方式,而在于找到继续彼此信任、共同行动的新方式。” ——Elaine Chow

Elaine的家族共投建议4条
Elaine’s Rule Book for Co-Investing Families
1.  信任与沟通:透明的财务报告与坦诚的对话,是管理多家族合作期望的关键。

2.  在地融合:项目应与市政发展策略保持一致(如生态设计、公共空间),以赢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同。

3.  道德框架:在金融交易中坚守诚信,有助于维护声誉与长期合作关系。

4.  社会回报率(Social ROI):优先考虑社区利益——如绿色空间、长者购房优惠等,创造超越利润的持久价值。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

Family Office Times的头像Family Office Times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