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托的本源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信托公司之前并没有在信托本源业务上深入耕耘,反而积极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和通道业务。如今在新形势下,信托业转型加速了,一方面进行风险出清,一方面在业务“三分类”的指引下,积极创新、寻找突破口。2025年,北京试点破冰股权、不动产信托登记,就是标志性事件。
近期,信托业大事频发,有不动产信托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的“零突破”,也有中航信托被托管,还有《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的发布。
一方面,信托业整体还处在风险出清的最后阶段;另一方面,信托业务创新如火如荼,整个行业正在逐渐回归本源,信托公司从过去的融资类业务,回归到受托人定位,聚焦资产服务、财富管理等本源业务。
信托业转型进程在加速,虽然仍面临着重重阻碍和挑战,但在2025年已经取得诸多突破,未来一定会为家族财富管理与传承、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
风险出清与业务突破
4月18日,中航信托的一纸公告引发行业震动:公司宣布与建信信托、国投泰康信托签订《委托服务协议》,由两家信托公司为其提供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委托期限自2025年4月18日开始。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中航信托进入“托管”状态。
中航信托因多只房地产信托产品逾期、资金池业务风险暴露,成为继中融信托后第二家“曲线退市”的信托公司。自2020年以来,已经有包括中融信托、民生信托、新华信托等机构接连被托管或破产清算。这折射出信托行业从“黄金时代”向存量风险出清阶段转型的阵痛。
一是房地产信托风险持续暴露,二是监管对通道业务持续压降,再叠加上宏观经济波动,让信托公司经营压力陡增。据银行间市场披露未经审核的业绩数据显示,2024年51家信托公司实现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0.38%和17.73%。
中航信托被托管,带来一个问题:客户的家族信托怎么办?中航信托是国内家族信托业务的先行者之一,截至2023年,其家族信托存续规模超700亿元,服务高净值客户超2000位,落地了国内首单知识产权家族信托、H股上市公司员工激励信托等标杆案例。
根据《信托法》和之前新华信托破产案例的经验,家族信托的存续并不完全依赖于受托人——也就是信托公司的存续,但需通过法律程序完成受托人变更。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法律保障与实操瓶颈之间落差的现实挑战,比如新受托人承接意愿不足、资产转移的复杂性、信息不对称风险,等等。
中航信托被托管标志着信托行业风险出清与业务重塑进入到关键时期。对客户而言,家族信托的终极风险并非受托人破产,而是风险预案的缺失。对行业而言,打破刚兑信仰、完善受托人变更机制、强化监察人制度,将是重建客户信任的关键。
不破不立,在信托行业风险加速出清的同时,新业务创新也是层出不穷。近日,“中信信托-东方园林破产重整专项服务信托”在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顺利完成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实现“零突破”。而在几天前,北京辖内中国外贸信托和国投泰康信托分别在昌平区和通州区的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了首次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同样是“零突破”。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公布2025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到信托行业,2025年将重新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同时制定《资产管理信托管理办法》。在2024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监管人士透露,正在制定1+N制度体系,其中1是指《关于信托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N是指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等的业务细则。
无论从政策制度层面,还是具体的业务层面,这一系列的突破表明,信托业转型已从“形式合规”迈向“实质重构”阶段,信托行业正努力实现从“融资平台”向“受托服务”的本质回归。
“三分类”之下的信托业转型之路
2023年6月1日,《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并在每一大类业务下细分信托业务子项。
信托业务“三分类”已经实施快两年了,具体的效果怎样呢?有业内人士告诉《家族办公室》:“从监管层面和行业角度来说,希望重塑信托行业形象,具体以资产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为突破口,但从需求端来看,特别是早期以投资非标固收产品为主的客户很受伤。”
事实上,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最契合信托业务本源、最能发挥信托优势的业务,就是资产服务信托,特别是其中的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但实践中,有些机构盲目跟风开展业务,甚至恶意低价竞争,很难在此类业务中找到盈利模式。
截至2024年末,信托公司资产服务信托规模占比已达到40%,像中信信托、平安信托的资产服务信托规模分别突破1.19万亿元和3651亿元,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成为增长亮点。同时,标品资管信托也在加速布局,部分信托公司标品资管规模显著提升,如陕国投信托标品规模超千亿元,云南信托债券管理规模达400亿元。
信托行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依然是信托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在行业转型背景下,传统非标业务规模收缩速度加快、收入大幅减少,绝大多数信托公司此类收入占比极高,这一收入的普遍下降导致部分机构经营困难。虽然信托公司都在积极布局新业务,如标品信托、家族信托、REITs等,但这些新业务的收入贡献尚不足以弥补传统业务收缩带来的影响。
从广义的信托本源业务来看,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但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独特性,信托公司之前并没有在信托本源业务上深入耕耘,反而积极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和通道业务。现在房地产市场迎来深度调整,信托行业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转型开展信托的“本源业务”。
目前整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并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北京率先试点不动产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制度,解决了信托财产独立性的法律确认问题,而且具体的实践案例已落地,服务于养老、慈善和财富传承需求。不过,信托业回归本源和业务转型,目前看来还有诸多障碍。
首先是信托财产登记与税制滞后。北京试点虽破冰股权、不动产信托登记,但全国性立法缺失,非交易过户税费高企,抑制高净值客户参与意愿。而且,信托财产独立性在司法实践中仍存争议,受托人破产时财产隔离效力需进一步确认。
其次是存在专业能力与市场认知短板。多数信托公司缺乏标品投资经验,依赖通道业务惯性,组合投资、净值化管理等能力不足。而且过往的激进展业,也导致了一些负面事件,比如中航信托虚假宣传等,损害行业信誉,令财富管理信托市场接受度受到限制。
此外,在盈利模式与成本压力,以及监管与协调方面,还面临诸多难题。资产服务信托前期需高投入搭建系统与团队,但报酬率低,家族信托年费仅为0.5%-1%,短期内难成利润支柱。而且信托财产登记涉及市场监管、税务等多部门,地方试点与全国统一制度也存在衔接不畅等问题。
总之,当前信托行业的转型已进入“制度破冰与业务重构”并行的深水区,核心问题集中在法律配套滞后、税负成本高昂及受托人能力不足等方面。未来需通过政策协同、市场培育和专业化能力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从“融资平台”向“受托服务”的本质回归。可以说,这条转型之路任重道远,但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信托业转型,也必将为中国家族财富管理与传承打开更广阔空间。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