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族传承有一个非常值得分析的议题——家族应该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做传承规划?不少人对传承首先想到的,是家族企业的传承(business succession),但这是对传承的狭义理解。对此,笔者一直以来倡导,家族传承包含物质和精神财富两大部分,除了企业传承,还有“三个保持”的传承,即:一、保持家族财富的传承;二、保持家族和谐关系的传承;三、家族名誉和价值观的传承。很清楚,传承是一个多维度的,绝非只是家族企业传承那么单一。
忽视传承规划不智
可惜,不少家族企业家对传承规划的意义认识不足。笔者在供职的研究中心开办家族传承的相关课程,向年青家族企业家(尤其是2000年后创立高新科技企业的年青创业者)讲述传承规划的必要性,这些年青企业家内心大多觉得可笑,他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甚至尚未结婚生子,认为传承规划丝毫没有必要。而五六十岁的企业家根本不想放手,跟他们谈论传承规划是大忌。这些想法,要么短视,要么自私。传承并不易,若缺乏周详且长期的规划,家族传承往往以失败告终。
完整而成功胜算高的传承规划(包含上文提到的家族企业传承+“三个保持”的多维度含义),笔者提出需要做两个阶段的准备,这也是两个新的概念,第一是“隐性传承规划”阶段( implicit succession planning); 第二个是“显性传承规划”阶段(explicit succession planning)。
隐性传承规划易被忽视
隐性传承规划愈早开始愈好。笔者认为最佳起始时间是家族成员尚未结婚之时,而当孩子出生后,就要启动隐性传承规划的安排。中国人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当孩子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初步确立了后,就不容易改变。到孩子成年后,当传与承双方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不同,在具体传承过程中,可能矛盾丛生,使传承出现巨大失败风险。
在隐性传承规划这个阶段,企业家不必要向年幼的子女作出任何其日后成为接位领导人的承诺,以免给子女过早承受心理压力,而适宜按“家族企业+三个保持”的传承内涵,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
家族价值观传承先行一步
具体一点说,首先要把家族的价值观传承下去。因为家族价值观这个精神财富,是整个四个传承维度最重要一环,是行为指引。这方面的传承做好,其余三个维度的传承就可以顺利地推行。譬如,家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家族成员的和谐关系根本无从谈起,一个不和谐的家族,大家矛盾与冲突重重,家族可以一代一代成功传承下去吗?
另外,家族当中的姻亲也需与家族成员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见笔者《妥善管理姻亲关系 助家族和谐》一文)。因此,隐性传承规划最早需要从家族成员尚未结婚开始筹划。
第二,家族价值观要包括利他主义精神。利他主义除了可以帮助家族以外的人群,还有助释除家族成员争产的风险,有效促进家族和谐关系。中国人所说的“家和万事兴”,通过和谐关系,可强化和凝聚家族成员的团结性,这种团结性,让家族对内对外的发展,都得到更大的正能量。
家族价值观还需包括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家族企业家必须以身作则,用身教向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若自身是“孤寒财主” 锱铢必较,一切以金钱为重,唯利是图,如何能够教导孩子大方处事?只会更激发家族成员争产的可能。
若家族有企业,那么除了给年幼的下一代灌输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还要逐步潜移默化地激发下一代对企业的兴趣与责任感,比如带下一代了解企业的运行和产品,了解企业的历史,参与企业的一些活动和会议,观察父母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待员工等等。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工作繁忙,就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要多跟子女沟通, 把自身作为榜样,有效影响子女吸收传承“四个维度”的内涵,对此有正确认识,循序渐进,为子女日后成功接棒做好铺垫。
显性传承规划百花齐放
至于显性传承规划,学者和业界人士都有不少真知灼见。例如,内地家族企业家最早关注家族传承的方太集团——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茅理翔和儿子茅忠群,二人一边创业、一边传承,并以“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三三制”模式,花了9年时间,成功完成了两代人的交接棒;李嘉诚先生的“分家要在生前”的智慧,让长子接掌家族事业,给次子自行创业之资金,避免了“一山两虎”的潜在冲突。
总的来説,显性传承规划可以参考的文献和经验颇多,而隐性传承规划则较易被人忽略,尤其是家族企业第一代创始人。在整个传承规划中,隐性传承规划,无疑愈早愈好,这样家族最终成功传承的机会愈高,有助实现家业长青。更多内容将会在本中心四月开设的家族传承课程中深入讨论。
文章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家企家办研究中心《隐性传承规划越早 成功传承机会越高》 作者:
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可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