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共生:家族掌门人的烦恼——如何在三头灰犀牛冲撞下稳住家族资产?

文|林舒,原文刊登于《家族办公室》杂志

前言:当下中国家族企业正面临系统性挑战:资产价值波动、代际传承考验、税务合规要求日益提升……清晰可见的“灰犀牛”稳步迫近。从“创造财富”到“守护与传承财富”,这场关键转型,您的家族是否已做好万全准备?

随着中国第一代财富创造者逐步迈入“交棒”与“守业”的关键阶段,家族资产管理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原有的财富管理模式正在显露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痛点:资产结构过于单一、风险意识不足、治理体系落后,以及传承路径缺乏清晰设计。

不少家办从业者指出,一代企业家正站在守成与传承的十字路口。家族客户的核心关注也在悄然转变,从过去聚焦资产增值,转向涵盖家族资产全貌、风险分布、代际沟通与价值观延续的综合性治理。他们期望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实现家族财富的长期保值增值与稳健传承。

然而,传统财富管理行业仍以“卖方模式”为主导,产品销售驱动的逻辑难以契合家族个性化、系统化的深层需求。在资产配置混乱、传承规划缺失、信息碎片化与不对称等重重挑战下,如何为家族客户提供真正贴合其发展阶段的解决方案,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家族办公室》杂志特邀况客家族办公室负责人林翔先生,这位服务于中国高净值家族的资产配置专家,分享他对当前中国家族资产管理现状的洞察、常见误区与解决思路。

FO共生:家族掌门人的烦恼——如何在三头灰犀牛冲撞下稳住家族资产?

林翔,资深家族办公室顾问、首席外包投资官(OCIO),长期深耕于中国家族财富管理一线,擅长在高复杂度、多代际结构下,协助家族完成从资产增值到治理传承的系统性转型。林翔在专访中指出,对企业家族而言,单纯的资产数字增长所带来的边际幸福感正在递减,取而代之的,是对未知风险的警觉、对家族关系和谐的期待,以及对财富能否平稳传承的日益焦虑。家族诉求正从“增值”逐步升维至“治理”与“代际传承”。

专家视角:

*从“看账本”到“绘制财富地图”:他们希望借助动态资产负债表,清晰梳理全球分散的家族资产与潜在风险;

*从“个人理财”到“家族顶层设计”:治理机制成为新焦点,家族宪章与委员会机制应运而生;

*从“培养继承人”到“培育家族成员”:传承不再等同于交接班,而是关于责任感、财商教育和共同愿景的塑造;

*从“金融产品”到“工具整合”:税务、法律、身份规划等多维工具被系统化整合,确保财富传承安全、高效。(排版建议,这几条做渐变色条框排版)

然而,这场看似“升维”的转变背后,也潜藏着一系列被忽视的误区与挑战——理念升级未必能匹配行动转型,结构复杂化往往导致路径依赖和执行错位,而“卖方逻辑”主导下的行业模式,更容易放大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01

传统“路径依赖”下的投资盲区

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的腾飞缔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成功企业家和迅速崛起的家族财富。然而,简单粗暴的财富积累历程往往夹带着管理思维的局限。

林翔观察到大多数中国家族财富是在近三四十年内迅速积累的,这些财富往往积累于单一产业、单一市场或特殊红利期,缺乏完整财富周期历练,包括牛熊转换、通胀冲击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这使得许多财富创造者和家族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足和投资预期过于乐观的问题。

他给《家族办公室》杂志举例,许多企业家在创业初期,借助特定行业或区域红利,实现了爆炸式增长。这种“路径依赖”促使他们在后续投资中习惯寻找“特殊”甚至“稀缺”的高收益低风险机会。遗憾的是,成熟市场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理想的“神奇产品”,这反而让一些家族容易陷入高风险甚至骗局的陷阱。部分家族因相信“独家”海外项目或“保本高息”的金融产品,最终蒙受巨大损失,正是思维惯性所致。

02

实业思维容易陷入两个典型误区

对于许多已在实业取得巨大成功的家族而言,“资产运用不充分”是进入财富管理阶段后普遍感受到的痛点。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这或许是因为缺少好的项目或工具。但从长期陪伴家族的经验来看,林翔给出了更深层次的剖析:资产运用不充分,并非简单地源于工具短缺,而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局限——那就是家族往往习惯用经营实业的思维来管理金融资产。

在实业经营中,企业家讲求的是对一切的高度掌控,如同在驾驶一辆赛车时,油门、刹车、方向盘都必须牢牢在握,追求对每个环节的精准把控。这种思维在企业经营中帮助他们取得了成功,但在财富管理领域,这种思维反而成为桎梏。

正因如此,许多家族容易陷入两个典型误区:首先是缺乏长期规划。受实业经营的惯性驱使,他们更在意“今年赚了多少”,而忽视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穿越三十年周期的财富结构”,缺乏一张清晰的家族财富地图,自然也谈不上高效的资产运用。其次是工具的缺失与错用。由于对无法完全掌控的工具缺乏信任,资产往往集中在现金、房地产等“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而对于信托、基金、对冲等现代金融工具,要么不敢用,要么因听信销售推荐而用错。这些粗放式的财富管理的后果,正在以缓慢却不可逆的方式显现出来。

林翔给《家族办公室》杂志分享了⼀个真实的案例:

某家族客户,他的资产分散在海内外三家顶级的私人银行,每家都为他做了“资产配置”,他自认为非常安全。在况客家办介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账户信息整合到况客的系统里进行“穿透式”分析。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虽然他名下有三十多种产品,但经过穿透,他有近40%的资金,最终都流向了某两家头部房企的债券和某三只热门的科技股。三家银行都在不约而同地向他推荐自己当期的“明星产品”。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暴露在巨大、未知的集中风险之下。没有一个客观、独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总设计师”角色,家族就很容易陷入“卖方”机构精心编织的同质化陷阱中,而这些风险,远比一时的市场涨跌更加致命。

 “专访金句引述:

1关于财富管理新需求

“家族的需求已从一个‘点’——投资回报率,升维到一个‘面’——家族的全面、长期、健康发展。”

2中国家族资产管理的核心痛点

 “很多企业家习惯用‘经营实业’的思维去管理金融资产,而这两者的底层逻辑截然不同。”

3关于资产运用不充分的根因

“财富管理的核心不是追求单一资产的绝对控制,而是跨周期、跨地域、跨品类的配置与守护。”

03

三头灰犀牛逼近下的突围之道

林翔与《家族办公室》杂志交谈中直言,如果中国家族延续当前粗放的管理模式,未来三到五年,不是“会不会遭遇风险”的问题,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被风险击中”的问题。他以“三头灰犀牛”作比:这些风险并不隐蔽,而是体型巨大、清晰可见,但不少家族因侥幸心理或行动迟缓,选择视而不见。

第一头灰犀牛,是资产价值在通胀和结构性变化中悄然缩水。过去那种闭着眼睛买房、投资自己熟悉的产业就能轻松增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未来三到五年,全球经济大概率会处于低增长、高通胀、高波动的格局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持有现金、过度集中单一产业或继续重仓房地产的家族,将面临财富的“温水煮蛙”式贬值。财富的购买力会被通胀慢慢吞噬,而真正能够带来增长的结构性机会,例如全球硬科技或新能源领域,则会因缺乏专业投研和全球视野而错失。或许没有股灾、没有楼市崩盘,但家族在几年后会惊觉,相对于全球优质资产和真实通胀水平,自己的财富已悄然缩水。

第二头灰犀牛,是代际传承中的权力真空和家族内耗。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正集中进入交棒窗口期,健康、精力、意愿都在发生变化,而粗放管理模式往往过于依赖创始人个人意志。一旦创始人健康波动或决定放手,家族权力的真空会立刻引爆冲突。子女之间、新旧股东之间、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围绕资产控制权、经营权、财富分配权的矛盾可能骤然激化。这样的内耗,其对财富的破坏力远甚金融危机,一场未雨绸缪的治理缺失,往往最终演变成漫长的诉讼、家族失和乃至企业停摆的悲剧。

第三头灰犀牛,则是全球税务合规的“天罗地网”正在收紧。随着全球税务信息共享机制的推进和中国金税四期的上线,那些过去习惯于模糊资产归属、依赖灰色避税手段的家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重压。税务透明化的背景下,过去的“选择题”正变成一道昂贵而必答的“必答题”。家族不得不为几十年的资产架构重组付出高昂成本,聘请顶级律师、会计师团队逐项梳理,一旦疏漏或被认定为恶意避税,不仅面临巨额罚金补税,还可能导致资产冻结、流动性受限,全球资产调配能力从此大打折扣。

面对这三重压力,继续侥幸观望的代价将越来越高。真正的突围之道,不在于盲目追求“最顶尖的操盘手”,而在于尽快构建起一套专业、机构化、全球化的家族治理体系。这意味着要有一部属于家族的“投资宪法”,清晰定义资产配置的底线、风险的边界和决策的规则。意味着引入能够保持独立视角的外部中立力量,以帮助家族在冲突中维持平衡、在情绪化的时刻坚持纪律、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最优资源。也意味着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打开优质资产的大门,以机构化的姿态参与到复杂的全球资产游戏之中。

04

从“赚到钱”到“管好钱、传好钱”

此外,财富传承过程中代际沟通的鸿沟亦是突出难题。随着第一代财富创造者逐渐考虑交棒,如何将财富、家族价值观及管理能力同步传承,成为巨大挑战。两代人对财富的理解、风险偏好、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缺乏科学治理结构和有效沟通机制,极易引发内部冲突,威胁家族财富的长期稳定。

“很多创一代企业家更偏好传统产业,警惕地缘风险;而留学归来的二代则拥抱Web3、ESG和AI。”面对这种代际断层,林翔强调,“治理协同”已成为刚需,况客家办常以“家族独立协调人”和“治理架构师”的角色介入,通过设立家族宪章、家族委员会等机制,搭建起不同代际之间平等对话与理性决策的桥梁。

家族资产管理的复杂性远超“财富增值”层面。需要从战略顶层设计到战术配置执行,从传承规划到家族治理,唯有构建全周期、全维度的综合管理体系,家族财富才能真正稳健、长青。

归根结底,当前中国家族财富管理面临的,是从“赚到钱”到“管好钱、传好钱”的转型阵痛。林翔强调,家族需要引入具备买方视角、科技赋能和综合治理能力的专业伙伴,助力穿越周期波动,实现财富的永续传承与家族的兴旺发展。

Q&A:

如何选对“买方顾问”伙伴?

教你三招“灵魂拷问”,火眼金睛辨真伪

《家族办公室》杂志:如果请您给家族客户三个建议,教他们如何筛选真正靠谱的买方顾问,会是什么?

林翔:选对一个长期同行的顾问,可能是家族未来几十年里,做出的最重要的一项‘投资’。如果让我给家族三个建议:

第一,做一个‘勇气的测试’:请他分享一个他曾经对客户说‘不’的真实故事。一个只会对你点头称是、满足你所有短期想法的,是‘销售’,不是‘顾问’。一个真正值得托付的买方顾问,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往往不是某个漂亮的短期交易,而是某一次,他顶住压力、甚至冒着让客户不高兴的风险,坚定地拒绝了一个不符合家族长期利益的提议。这个‘不’字背后,是他对原则的坚守、对风险的敬畏,以及对客户最深层次的负责。

第二,做一个“时间的测试”:不要只问他做得最好的时候,更要请他复盘一次最差的年份。真正的考验,发生在市场逆风时。你可以直接问他:‘在您过往的经历中,哪一年的市场环境最恶劣?您的策略在那一年表现如何?您是如何管理回撤的?以及,您当时是如何与您的客户沟通的?’一个成熟的顾问,会坦诚地与你探讨风险、复盘错误,并向你展示他在压力下的思考和应对机制。这比任何一份光鲜的业绩报告,都更能反映出他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真实品格。

第三,做一个“格局的测试”:问他一个和投资完全无关的问题。你可以试着问他:“如果我的几个孩子,对财富的看法和人生规划完全不同,您会如何帮助我们家族,来处理这种潜在的冲突和分歧?”这个问题,能立刻区分出他是一个“理财经理”,还是一个“家族治理专家”。前者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或者很快把话题绕回到金融产品上。而后者,则会开始和你探讨家族会议、价值观梳理、家族宪章、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等话题。这一下就能试出,他的视野,究竟是在你“钱包”里,还是在你的“家族”里。

这三个问题,分别考验了一位顾问的:品格(敢不敢说不)、能力(能否穿越周期)、格局(是否超越金钱)。用这三个问题,您能更容易地找到并肩同行的“守护者”。

《家族办公室》杂志:作为买方顾问,况客家办提供的服务与传统机构有何不同?能否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核心差异?

林翔:我们与传统机构的核心差异,可以用一条价值链来概括,它由三个关键词驱动:以 “全局管家” 为服务定位,以 ‘科技穿透’ 为实现工具,并最终达成 ‘认知赋能’ 的教育使命。这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我们完整的服务体系。

首先,“全局管家”是我们的服务承诺。传统机构像“金融产品专卖店”,而我们是站在家族立场的“总导演”和“大管家”,统筹从顶层设计、资产整合到外部专家管理的所有事务,为复杂的财富带来秩序与简化。

其次,“科技穿透”是实现这一定位的核心工具,也是我们与众不同的‘基因’所在。这要从况客科技的‘出身’说起。况客科技最初的核心业务是为国内一些最大型的金融机构——顶级的券商、保险公司,甚至包括国内最大的几家大学捐赠基金——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系统和OCIO(外包首席投资官)服务。我们的整套系统和研究框架,是为了满足这些最专业的‘机构买方’的严苛标准而打造的。我的核心使命,就是将这套服务于‘专业买方’的强大引擎,转化和适配给中国的家族办公室客户。

最后,在于达成对客户“认知赋能”的教育使命。我们不只是帮客户做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投资的完整过程,建立起属于自己家族的投资框架。这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财富周期的特殊性,从而避免因缺乏经验而犯下代价高昂的错误。在过去多年里,也正是依靠这套方法,我成功地帮助了两个单一家族办公室,从零到一搭建起了完整的投资和服务架构。

总结来说,我们与传统机构最大的不同,源于我们的‘基因’:我们是将服务顶级机构的‘专业买手’能力,降维应用和赋能给家族客户,最终实现‘全局管家’的承诺,并作为‘世代信任的同行者’,陪伴他们走得更远。

备注:对于家办行业和服务家族客户,林翔先生有更多的专业见解,如期望进一步交流,欢迎微信联系惠裕小秘(微信号 huiyuxiaomi)。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

Family Office Times的头像Family Office Times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