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一场涉及金额空前的比特币跨国执法案,竟然又一次把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拉下水。
近日,美国司法部与财政部联合公布重大执法行动,正式起诉柬埔寨商人、太子集团(Prince Group)创办人陈志,指其涉嫌组织电信诈骗、洗钱及强迫劳动等跨国“杀猪盘”犯罪。而关于洗钱调查则指向了陈志在新加坡设立的 DW Capital Holdings(DWC)。
美方同步扣押其非法所得 127,271 枚比特币,估值约 142 亿美元,创下美国史上最大规模加密货币没收纪录。美国司法部长表示,这是政府“打击跨国人口贩运与网络金融诈骗最具规模的行动之一”。
10月26日,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已就陈志设立DWC是否违规展开调查,并宣布暂停部分家办税收优惠的审批。

图片来源美国司法网站
杀猪盘金盆洗黑钱
据调查,太子集团的核心犯罪模式正是臭名昭著的“杀猪盘”:通过社交媒体或交友软件接触受害者,以虚假恋爱关系或友谊为诱饵(即“养猪”过程),骗取信任后引导投资到集团操控的虚假加密货币平台。一旦资金到账,团伙即卷款消失。
更骇人的是,该集团诈骗活动与人口贩运、强迫劳动交织在一起。柬埔寨多地设有“诈骗园区”,高墙铁网环绕,数百名来自亚洲各地的被贩运劳工被迫从事诈骗,人身自由受限,还常遭暴力威胁甚至酷刑。起诉文件披露,陈志不仅直接管理园区,还持有下属虐待工人的照片,并下令施暴。
为洗白赃款,陈志网络使用复杂的加密货币洗钱技术——通过多重钱包地址与混币服务转移资金,最终兑换为主流加密资产储存在冷钱包中,用于购买私人飞机、游艇、毕加索画作等顶级奢侈品。
洗钱调查指向了陈志在新加坡设立的 DW Capital Holdings(DWC)。
这家公司注册为单一家族办公室,管理资产超 6000万新元,涵盖汽车融资、精品酿酒与游艇管理等领域。DWC成立于2018年,正值新加坡推出“13X 家族办公室税务豁免计划”,以吸引亚洲财富落地。DWC声称符合13X政策并享有税务优惠。
然而,调查人员发现——
·其申报资产中有部分资金来源于太子集团境外账户;
·多个所谓“投资项目”无实体公司对应;
·“6000万新元”的管理资产中,超过三分之一为资金回流伪装。
换言之,DWC的“单一家办外壳”之下,是一张跨国洗钱网络。它被认为是太子集团犯罪网络进行资金“合法化”和转移的关键一环。
膨胀又失控的家办沃土
陈志家办洗钱案的曝光,再一次打开了新加坡家族办公室的一扇暗门,让我们看到一个正在膨胀又失控的世界。
仅几个月前,新加坡刚刚爆发一出令人咂舌的家族办公室丑闻。中国浙江富商钟仁海于2019年在新加坡设立家办,用于跨境资产与家族信托管理。2024年初,他发现账目对不上,经调查发现核心员工三年间伪造指令,转移 4000万新元至海外账户,部分流入香港与英国地产项目。
更讽刺的是,这些操作全经正规银行系统完成,甚至使用了钟本人授权的电子签章——因为家办账户的审批流程完全由员工掌控。
一而再,再而三,其实在太子集团陈志与钟仁海事件之前,新加坡早已经历一场系统级震动。2023年8月,新加坡警方破获史上最大洗钱案:10名外籍嫌犯、23亿新币(约120亿元人民币)资产被冻结、卷入的包括豪宅、游艇、金条、豪车、加密钱包。嫌疑人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与福建籍海外网络,利用新加坡公司和家办账户转移非法博彩与诈骗收益。案发后,MAS对多家涉案银行处以罚款,公开谴责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流程“未尽审慎义务”。同时,一份内部审查报告指出:
· 多家银行以“家办客户”为名开户,但未充分核实其资金来源;
·信托及会计机构为客户设立壳公司以掩盖资产;
·监管对加密货币往来账户审查滞后。
2025年7月4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就新加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洗钱案件宣布处罚结果:9家涉案金融机构共被罚2,745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54亿元),4名金融从业人员被禁业。
为什么家办丑闻总出在新加坡?
这连串家办事件交织着外部犯罪资金渗透、内部管理失守及监管挑战,把新加坡推向舆论的风口。为什么家族办公室丑闻总出在新加坡?
在过去五年,新加坡几乎成了亚洲财富迁徙的热门站点。13X、13U 税制政策的加持,使“在狮城设立家族办公室”一度被视为高净值人群的标配。但政策红利与灰色地带交织,风险也随之放大。就像大量的水(全球资本)被吸入一个快速扩建的水库(新加坡),而水库的过滤系统(监管与行业)在应对一些新型污染物(精心伪装的非法资金和内控漏洞)时,出现了暂时的效能不足。
1. 政策力度与“放大效应”
新加坡之所以频繁被卷入负面新闻,是金融通道太多、资金密度太高。过去几年,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量经历了爆炸式增长(从2020年约400家飙升至2024年的约2000家)。如此快的增速下,无论是监管机构的审查能力,还是行业本身专业人才的储备,都可能难以完全跟上,导致一些资质不足的机构或个人进入了行业。资金规模的集中,使得任何违规案例都具有“放大效应”。
2.隐私要求与监管面临平衡难题
许多亚洲富豪倾向低调,不愿公开家办架构与资金细节,这与西方家办的透明标准存在落差。当隐私被过度放大为“秘密”,监管真空也就自然形成。
与此同时,家族办公室本质上是为单个家族服务的私人机构,新加坡在监管上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态度,例如无需持有资产管理牌照,这种“轻触式”监管在鼓励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可以被利用的监管灰色地带。
3. 政策吸引力成为“双刃剑”
新加坡为单一家族办公室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13X/13O等税务豁免计划。这项政策的本意是吸引真实的全球财富,但在初期申请灵活、门槛明确,这在客观上也让一些意图“洗钱”背景的资金看到了可乘之机。
另外,在“13X”制度早期,部分家办以雇佣外包顾问、虚设办公室的方式通过审批。在名义上,它们满足了雇佣与资产规模要求,但在实质上,却缺乏治理机制。这让监管部门难以区分“真正的家族财富管理机构”和“洗钱中转壳体”。
4. 加密资产的灰色流域
陈志案揭示出新加坡在加密资产审查上的挑战。新加坡虽是亚洲首批制定数字资产监管框架的国家,但家办并不在加密牌照制度之列。因此,只要不对公众开放交易,家办内部的加密投资几乎不受监管。
新加坡MAS声誉保卫战
面对一次次丑闻冲击,为了维护新加坡家办的声誉,MAS一直在系统性“打补丁”。
自 “新加坡史上最大洗钱案”曝光后,新加坡当局对家族办公室的监管力度显著加强。当局要求洗钱风险较大的单一家办最迟在2024年6月底前提交注册信息,包括家办高层无犯罪信息、没有触犯金融法规、在新加坡开设银行账户及受益人信息等。金管局还成立了专门小组,来筛查申请税务优惠者的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风险。
MAS近两年的监管文件显示,它已逐步收紧审批标准,要求家办披露实际运营人员名单、受益人结构、资金来源证明、以及年度投资活动记录。
MAS去年底宣布,将要求所有享受“13X”或“13U”政策的家办提交年度反洗钱报告,并接受独立审计。
TIPS:MAS在2024—2025年间陆续推出五项新政:
年度申报制度:所有13X家办必须披露运营细节、员工名单与投资结构。
实质存在审计:要求家办提供办公支出、雇佣合同、租约等证据。
金融中介问责制:银行、信托公司必须留存“资金来源文件”。
跨境信息共享:与美国、英国、香港建立反洗钱协作机制。
加密资产监管纳入家办体系:大额加密持仓需申报并受监控。
给想跨境设家办人士的提醒:
亚洲家族办公室行业仍在快速成长。市场扩张带来繁荣,也暴露短板;危机促使监管修补,也倒逼行业改进。
随着,监管收紧,新加坡家办行业可能会出现短期“降温”,但也迎来结构性分化——真家办开始留下,假家办被清理出局。
许多第一代企业家把跨境家族办公室看作“避税结构”或“私库延伸”,而非一个受监管、专业运作的组织。但这场风暴后,冷静的思考变得更具现实意义:
1家办≠保险箱
家族办公室的意义,不在“藏”,而在“传”——传财富、传方法、传秩序、传价值。家办是受监管的金融主体,而非私人账户。如果资金来源不清、缺乏治理,反而更容易会触发风险。
2 合规是新的护城河
透明申报、合规审计反而能为家办赢得跨境信任,尤其在未来全球自动信息交换(CRS)下,藏已无益。
3 对数字资产交易纳入家办监管框架
家办日益配置加密资产,应注意监管应建立链上监测与报告标准,明确何种交易须披露。
4 别盲目追求“离岸神话”
关于设立家办,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开曼、迪拜、伦敦、苏黎世各有政策优势,也许有人会选择监管更宽松的法域,但请切记监管成熟度与团队专业度,才是判断家办落脚地的核心标准。
任何监管强化都会带来合规成本的上升。对小型家办或刚起步的家族而言,这会是门槛,但决定家办安全与长久的,永远是治理与合规的质量。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