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量化私募首超主观,单一家办这么说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

截至7月14日,百亿级量化私募的数量增至41家,而百亿级主观私募数量为40家。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历史上首次超过百亿级主观私募。

怎么看待这一趋势?这次超越的原因是什么?量化私募和主观私募的优缺点各在哪里?家办投资该如何布局量化私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惠裕全球家族智库访问了曾在海外头部私募量化机构任职、回国后持续关注量化私募交易的李昕(化名),元胜大中华区研究总监范骏捷(jimmy Fan)和业务总监顾颖艺(Tiffany Gu),以及风云略FOF 陈希。

 

量化私募与家族办公室的深度结缘,要开始了!某私人多家族办公室(PMFO)的负责人就谈到他们系统性看好量化投资方式,主要是认可其技术上的可靠性和先进性,目前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小,指增、中性、CTA策略都有。家办开始积极拥抱量化私募,也是看到其和传统资产相关性低和波动率低的特点,境内量化资产一直是一个不错的资产类别。

量化私募PK主观私募,胜在了哪里?

“是不是觉得量化私募在中国内地发展的时间挺短的?”李昕反问了一句。其实量化私募在中国内地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之所以觉得量化很“年轻”,是因为股指期货曾经有一段时间受限制,量化对冲不那么容易实现。

李昕认为,2021年以后,整个资本市场无论是交易结构还是市场特征,都发生了一些相应的改变,而沉淀了多年的传统主观投研的框架和模式,确实出现了一些挑战和不适。相对应的,像量化投资的指数增强、市场中性这些策略,不受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

而基金持有人,不管是代销机构还是直销的客户,其实心里也会有杆秤。从绝对收益角度出发,有越来越多的指增类的策略在2021年之后,不管熊市、震荡市还是结构性牛市环境情况下,拿出的成绩单比不少传统的主观私募会更有吸引力。

李昕还谈到一点,就是私募管理人和负债端之间的关系慢慢发生变化。以前持有人和代销机构这些负债端,更多的相信投资经理这个IP,愿意持有3-5年,不管市场涨跌都能接受。但是现在看到指数增强类量化产品,极少出现跟跌不跟涨的情况,却会发现一些主观私募会跟跌不跟涨,比较下来大家自然就用脚投票了。从投资组合的构建、客户营销的配置逻辑角度出发的话,天平倾向于量化这一边。

主观投资更多的像演绎法,而量化投资像归纳法。元胜大中华区研究总监范骏捷非常透彻的比较了量化投资与主观投资的优劣势。

Winton(元盛)是全球最大的CTA(管理期货)基金公司之一。元盛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也是将系统化CTA策略引入境内并成功穿越周期的外资私募之一。元盛见证了中国量化私募的发展。

范骏捷探讨到,在较大管理规模例如百亿规模以上,量化私募可能相对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主观投资需要基金经理操盘,而个人能力覆盖到的板块、能使用的有效信息是有限的。而量化可以利用规模化的优势——规模越大,它的研究资源和有效因子的研发能力,以及IT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的性价比越高,越能创造更好的潜在收益。

范骏捷列举了量化投资的四点优势:

一是量化交易整体的投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决策是可重复的,用公理化的体系把投资逻辑写在了交易程序里面。

二是量化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受个人的认知偏见与个人情绪影响导致的一些不理智的交易。比如当市场流动性出现严重下滑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做哪些操作?量化投资基于历史数据分析研究,在程序里已经体现出来了,当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只要按照这个逻辑去操作就行了。而主观基金在这些极端的情况或者是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人为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理智的决策。

三是量化的交易逻辑,可以同时应用到非常多的市场上。股票方面,能同时预测四五千只股票;期货方面,全国70多个期货品种都可以去做。这可以很好地获得分散投资带来的收益提升效果。

四是量化投资的策略稳定性。研究出来的策略,是属于公司的。这样,基金经理或主要研究员的流动,不会影响到基金现有的策略。

另一方面,范骏捷同时认为主观对量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然保有优势:

首先,是行业的研究深度,量化不如主观。比如对于某一个期货品种,量化可能只会简单地分析一下供需关系,而主观还会研究诸如航运、天气,甚至一些预期政策面的更加细节性、多维度的影响。

其次,是主观投资的个性化程度更高一些,不同的基金经理会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框架。而量化投资策略,当有很多基金同时使用时,有一定可能性因拥挤度过高而导致逐渐失效。

再次,是量化策略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但如果出现一些突发的、历史上从未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主观的基金能够更快地去调整,并及时布局。

风云略FOF 陈希谈到量化私募相对主观私募的优势集中在三点:

1、量化私募具有更强的纪律性,能够严格按照预设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交易,避免了主观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干扰。

2、量化投资的交易效率更高,能够利用高速计算机和算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交易操作,捕捉市场瞬间的机会。

3、量化私募可以通过广泛的资产配置和多样化的策略组合,有效分散风险,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能有较为稳定的表现。

家办与量化私募开始深度结缘

百亿规模的量化私募数量首次超过主观私募,而今年以来量化私募的业绩表现上也全面超越主观多头策略,这对于家族办公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将量化私募加入到家族财富管理中去。

元盛大中华区业务总监顾颖艺也聊到近期投资者趋势,看到近两年家办资金主动布局量化私募在加速。“家办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倾向性,但是因为量化的赚钱效应在近几年更加突出,所以很多家办就切换到量化策略上面来。”

李昕谈到配置量化私募的资金方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代销机构;一类是自营直投机构;另一类就是家族办公室。

对于代销机构而言,强调守住底线思维的情况下,让“货架”尽量丰富。会更多的从风险角度去考虑,看策略执行的稳定性与清晰度。而对于自营直投机构,面对的一个核心点是负债端的考核需求,要求高度可控的过程管理。

而从家办的角度来说,李昕也感觉从2023年开始,家办配置量化私募变得活跃起来,到了2024年就变得异常活跃,通常是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老板亲自下场;一种是请职业经理人(首席投资官)做统筹。

“老板亲自下场做投资决策,其中二代比较多,他们属于学习型的,更能接受新鲜事物。而职业经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就做FOF或基金研究的,所以对于家族而言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部门,围绕着目标考核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类是原本没有做过量化或者FOF,他可能是集团的核心成员,比如财务总监,与家族建立了多年的信任关系。他们对一级市场的把控能力比较高,对于二级市场采取委外的形式、去借力,可以取百家所长,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

家办在选择量化私募时该如何进行尽职调查呢?李昕认为,通常所说的在尽调中的定量和定性的有效结合,其实并没有做到。所谓的定量,就是看净值曲线的收益率、看最大回撤、夏普比率。而定性的调研,是看团队靠不靠谱,说话有没有逻辑。

“我认为定量和定性真正做到有效结合,是在定性尽调之前,先有一些定量的数据支撑,去得出一些推论,比如靠什么赚钱、收益来源分哪几类、策略是什么样的特征、交易习惯怎样,了解了这些基础情况之后,然后在定性尽调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发问。一定要在相对比较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去尽调”李昕说。

顾颖艺也谈到,家办对主观私募的要求,主要是在“人的关系”层面会更关注。而对量化私募的要求,更加关注策略本身的投资收益特征,是否符合资金属性,也因此对策略的定制化程度要求更高。“有的家族希望通过专户来进行量化投资,然后针对各类策略的特点,像搭积木一样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策略组合。”

范骏捷建议家办在选择量化管理人时,重要的一点,是考量策略表现的更长历史。毕竟量化模型都是靠历史数据去积累的,如果有更长历史的话,整体表现的可参考性会更好,更有助于投资人判断和理解不同量化策略的能力。此外,家办也要加深对量化策略的理解,毕竟没有策略是永远在赚钱,短期波动下如何持有或调整也是投资配置的课题之一。更多情况下,只有当家办认可和理解了这个量化策略以后,才能在其回撤的阶段更拿得住,享受合理的回报表现。

海外和内地的家办在配置量化私募上有什么不同呢?顾颖艺认为通常海外家办在配置的时候有明显的规划性,可能已经先提前做好了战略布局,再去寻找相应的工具性产品。而不是看到了量化的赚钱效应,才会想到需要布局这类产品。海外家办更多从资产配置的整体逻辑出发,自上而下地去做资产的选择和与投资的分散。

而对于“老钱”和“新贵”对量化投资选择的差异,两位认为从风险偏好上看,新贵的家办、特别是资金体量小一些的家办,风险偏好可能更加激进一些。而“老钱”因为规划得比较清晰,也有经验,所以对资金规划的周期性、策略的收益性要求没有那么激进,相对来讲比较温和、保守一些。

李昕也谈到这个问题,他发现内地家族企业的家办(或许设在新加坡或香港),对于量化策略的配置,一方面想配置全球顶尖的老牌量化私募的旗舰产品,但可能没有额度,而且了解的程度也不是那么高。另一方面还是青睐于内地的量化私募产品,指增或者中性的策略。

此外,他发现欧洲和中东的一些老钱家族,其实对于中国内地的量化私募非常感兴趣,比如希望参与一些好的指数增强类产品,因为环顾全球,我们的量化私募的超额收益更高。

 

量化OR 主观,家办未来的选择

量化私募的发展非常迅猛。范骏捷看到的现象是之前家办还是将投资在私募基金的90%左右的资金比例配置在主观多头私募,而现在切换成量化私募的速度越来越快。李昕则认为,现在基金市场规模还不够大,未来随着存款搬家、保值增值的需求,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抽出来配置到资本市场再正常不过,基金行业的规模再翻数倍是完全可预见的。

风云略FOF 陈希认为,量化私募发展这么快的原因,一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推进,交易品种扩容,对冲工具丰富,为量化私募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尖端人才积累,推动了量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三是资管新规背景下,量化基金产品的竞争优势凸显,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选择。

而未来量化私募与主观私募的规模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因为量化私募在技术创新、数据处理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方面具有优势,随着市场对量化投资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资金可能会持续向量化私募倾斜。

风云略FOF 陈希还谈到量化私募与主观私募的结合,这是家办未来很好的选择方向。

主观私募可以利用量化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帮助筛选投资标的,优化投资组合。例如,通过量化模型对市场数据进行处理,找出符合特定投资理念的股票池,然后由主观投资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最终确定投资标的。同时,量化私募也可以借鉴主观私募的投资逻辑和经验,将其融入到量化模型中,提高模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如今,一些主观私募会使用量化工具来辅助分析市场情绪和行业趋势。例如,通过对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非结构化数据的量化分析,了解市场对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关注度和情绪倾向,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还有一些主观私募会利用量化模型来进行风险控制,通过对投资组合的风险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投资组合的权重,降低风险。

李昕也认为,量化私募和主观私募的融合是一种趋势。量化私募在2021年之后,越来越关注主观投资的思维框架,也就是作为归纳法,尝试去了解演绎法下参与的资金怎么去影响这个市场。而主观投资也加强了对于量化策略的观察和学习,一些主观投资团队在投资决策中开始融入量化的方法。

百亿量化私募数量超越主观私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但不意味着量化会完全替代主观。从长远的趋势看,未来更重要的是打通全资产和提升投研效率。量化私募的快速发展,对于家办来说是很好的机遇,如何更好的把握量化投资和主观投资的特性,在尽调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并进行搭配,这是家办CIO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

张老师的头像张老师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