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警告全球AI泡沫风险,家办如何巧用“黄金三角”构建护城河?

3月25日,在2025年汇丰全球投资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的一席发言引发轩然大波——“全球数据中心建设速度超出AI初始需求,可能产生泡沫风险”。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指出,目前全球数据中心建设速度超出人工智能(AI)的初始需求,警告可能出现泡沫风险。他表示:“大型科技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机构正纷纷从美国到亚洲各地仓促建设服务器基地,这种投资显得盲目,很多服务器基地在建设时并未明确考虑客户需求。”蔡崇信表示他已察觉到某种泡沫的迹象,很多企业或基金筹集数十亿美元资金兴建数据中心,然而许多项目事前并未取得诸如微软、谷歌、亚马逊或阿里巴巴等潜在用户的使用协议。当出现投机性建造数据中心时,他开始感到担忧。

无独有偶,美东时间3月26日(周三)早间,TD证券旗下投行和金融服务机构TD Cowen发布报告称,因计算机集群供应过剩,微软已放弃在美欧合计耗电2GW的新数据中心项目。

TD Cowen发布最新报告的同一天,投行巴克莱也发布最新研报称,2025年全球AI算力可支持15亿~220亿个AI代理,足以满足美国和欧盟的绝大部分需求。巴克莱认为,现有的AI算力已经足够支持大规模AI代理的部署。

在TD Cowen和巴克莱报告的双层论证下,蔡崇信关于AI泡沫的警告显得特别有底气。在如此两次三番的打击下,隔夜美股芯片股不出所料,集体大跌,费城半导体指数收跌约3.3%,英伟达收跌超5.7%,市值一夜蒸发169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领跌科技“七巨头”。
然而,蔡崇信刚刚做出AI泡沫风险警告,阿里巴巴集团反手就在本周跟浙江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展开合作。这难道是一场误读?市场或许错判了真正的危机边界。

有分析人士认为,全球AI泡沫本质是“结构性过热”,而中美市场正走向截然不同的剧本。

 

全球AI泡沫真相:“先建后想”的豪赌

在美国科技巨头掀起的算力军备竞赛中,一场“先建后想”的豪赌正在上演。2025年,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投资预计突破8000亿美元,其中美国以超60%的占比独占鳌头。微软、谷歌等企业正在狂热地跑马圈地。据统计,2025年,Meta、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等科技巨头联合投入超过3200亿美元,推进AI技术研发与数据中心建设。

于此同时,硅谷的风险资本正上演着一场现代版的“点石成金”。美国生成式AI初创企业的平均估值已达到营收的45倍,这一数字在中国市场仅为12倍。头部玩家OpenAI、Anthropic等虽未实现稳定盈利,却已凭借“改变人类未来”的故事撑起千亿美元估值。3 月 19 日,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确认,以 320 亿美元的全现金交易收购云安全初创公司 Wiz,并购金额巨大令人咂舌。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正滋长着反噬的危机。当投资人沉迷于用天文数字押注“下一个ChatGPT”时,大量资源被虹吸至少数明星项目,而真正需要支持的底层技术突破、垂直场景落地反而遭遇冷遇。这种“重估值、轻造血”的投机心态,或许正在为硅谷的AI霸权埋下崩塌的伏笔。

这种估值逻辑也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发出警告:“人工智能繁荣使他想起了互联网泡沫,并预测它可能以巨大的Tech-Bro Bailout(科技救助)结束。

 

中国AI进化论:需求锁定型

当美国可能深陷算力过剩的泥潭时,中国AI产业正在完成一场中国特色的革命——从野蛮生长到精准调控的升维。

中国移动与阿里巴巴的联手,堪称一场国资与市场化的“化学反应”——前者贡献电力、土地等资源禀赋,后者注入云计算与AI大模型的运营能力。这种“需求锁定型”合作模式,使得中国算力空置率长期稳定在5%以下,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AI算力的未来,不在“重复造轮子”,而在生态协同。

更深层的战略藏在“东数西算”的宏大布局中。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将东部30%的算力需求(如上海金融模型的实时训练)调度至甘肃、贵州等西部枢纽,中国不仅压低了40%的电力成本,更让碳排放量缩减四分之一。这种“地理套利”的背后,是一场国家意志主导的算力再分配革命——用空间换时间,以规划克波动。

在江苏无锡的超级计算中心,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正驱动着千卡集群进行大模型训练,其效能已达英伟达A100芯片的80%;而海光信息的DCU产品,已悄然拿下三大运营商60%的国产化订单。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AI算力的突围,绝非简单复刻硅谷路径,中国的AI产业有自己的生态坐标系。

当美国在3纳米工艺上疯狂内卷时,中国选择在7-14纳米区间构建完整产业链——从自主EDA工具到chiplet先进封装,从深度学习框架优化到行业场景适配。这场“降维攻坚”看似保守,却暗含东方智慧。

 

FO的破局之道:在算力长河中做时间的朋友

人工智能赛道因其技术颠覆性、政策支持度及高增长潜力,成为家族办公室当前的“核心配置”领域。根据瑞银最近发布的《2024年全球家族办公室报告》,投资主题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最受欢迎的投资主题,超过四分之三(78%)的家族办公室表示,它可能是未来两至三年的投资主题之一。

对中国的家族办公室而言,当全球AI可能出现泡沫的时候,如何正确的审视这个节点?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如何是穿透泡沫的喧嚣?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既非盲目乐观的时刻,也非恐慌撤退的时点。真正的赢家策略,在“硬核创新+政策护航+生态协同”的铁三角中,捕捉属于中国AI的确定性未来。

面对AI投资迷雾,投资者需在技术壁垒(如7纳米芯片)、政策共振(如“东数西算”)与生态协同中寻找平衡,同时通过多元化策略和动态风控规避泡沫与地缘风险。

TIPS:顶级家族办公室正用“黄金三角”构建护城河:

1.  技术壁垒:押注已突破7nm工艺的国产GPU企业(如壁仞科技),其流片良率提升至68%的行业标杆水平;警惕那些依赖美国技术授权的“伪国产”项目——它们的专利墙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地缘政治击穿。

2.  政策共振点:紧跟“AI+”的官方路线图——在卫健委试点医院,AI诊断每例补贴300元;工信部L3自动驾驶准入标准落地后,相关产业链估值中枢已上移25%;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基金则让工业质检赛道涌现金流

3.  生态整合力:重注那些能缝合算力、数据、场景断层的平台。商汤科技与上海临港共建的智能算力集群便是典范——特斯拉FSD中国版在此完成本土化训练,上汽智己的自动驾驶模型在此迭代,这种“需求-供给-再创新”的飞轮一旦转动,便是十年周期的价值捕获器。

当然,聪明钱从不打没有准备的战,构建风险对冲工具也是是重中之重:

动态平衡策略:60%资金配置算力基建(高确定性)、30%投入行业应用(高成长性)、10%布局AI伦理与合规服务。

地缘政治预警:监控芯片进口依赖度、开源框架可控性等指标,规避技术封锁风险。

(备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

张老师的头像张老师编辑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