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春季躁动行情趋于尾声,当前市场处于震荡调整中,投资者面临两难选择:传统固收类资产收益持续承压,而高波动成长股又考验持仓定力,叠加四月财报季临近及短期资金兑现压力,资金开始转向此前滞涨的红利板块。
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加速布局红利类资产,并针对红利指基进行差异化设计,如红利价值ETF(认购代码:563703),跟踪中证红利价值指数,通过动态筛选机制捕捉"高分红+高价值"双优标的,为投资者提供一键配置工具。
红利策略的进阶逻辑:从“稳定分红”到“动态进化”
市场的经验反复验证,高股息策略并非简单的“躺赢”。传统高股息策略可能会陷入"价值陷阱":部分公司因股价下跌被动推高股息率,但伴随现金流恶化或盈利断层。
中证红利价值指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通过三重动态筛选机制重构护城河。一是打造“分红质量滤网”,要求剔除分红支付率过高及分红率增长率非正的企业,规避"透支未来"式分红;二是铺设”估值安全垫“,在估值筛选标准中,还加入市净率、市盈率、市现率的考量,充分考虑到高分红、低波动、低估值、低换手率、低贝塔的特点。
此外,第三重为指数行业布局中透露出的鲜明“稳健”基因。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指数成分股行业中银行、煤炭、交通运输三大行业的权重分别约为40%、22%与17%,合计权重约占八成,看似传统的组合背后,实则是一套严密的筛选逻辑。银行股的息差修复预期、煤炭行业的政策红利、交运板块的需求回暖趋势,共同构成了盈利确定性的“三角支撑”。
此外,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指数成分股中84%为央国企,与当前市场政策形成深度绑定。自2022年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以来,监管层通过分红政策指引和国企改革深化,引导市场长期关注央国企的长期价值,使得指数成分股中的这类企业既能享受稳定的政策托底,又具备改革驱动的盈利改善空间。
配置价值的共振升级:“政策指引”叠加“估值优势”
当前时点,红利策略的配置价值正被多重因素夯实。政策面上,新“国九条”明确,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2024年1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提出,鼓励董事会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和经营情况,制定并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增加分红频次,优化分红节奏,合理提高分红率。对此,A股上市公司对分红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方正证券统计显示;2010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分红金额不足3000亿元,2024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分红金额已超过2万亿元,较2010年提升了554%,2025年A股分红金额有望继续提升。
估值面上,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中证红利价值指数股息率约6.42%,同期中证红利指数、红利低波指数、300红利低波股息率分别为6.30%、6.29%、5.36%,略高于其他红利指数。同期,中证红利价值指数PE(TTM)6.76倍、PB(LF)0.73倍,估值指标相对更低,或带来更高安全边际。这种“低估值+高股息”的组合,不仅提供充足的安全边际,还隐含估值修复的潜在空间。
市场的钟摆始终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摇摆,而红利策略的价值,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非对称选择”——在市场火热时保持定力,在波动加剧时守住底线。Wind数据显示,中证红利价值指数年化收益约8.7%,2019年-2024年连续6年以正收益穿越周期,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防御工具,进化为兼具分红收益与估值弹性的价值载体,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红利价值ETF(基金代码:563703)提供了一条高效简单的参与路径。
在当前红利策略持续进化的背景下,市场参与工具也在同步优化。比如,易方达基金旗下红利类指数基金已全面实行最低一档管理费率,降低持有成本。在当下政策引导、资金偏好与估值优势的共振下,“高分红+低估值+低费率”的三重特性,或使这类资产成为新一轮市场格局中的“价值坐标系”。
声明:相关素材仅供参考,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或任何投资建议,不对因使用该内容引发的结果承担相关责任。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