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近日发布,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达85.07亿元。备案规模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政策环境与创新实践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但在家族慈善信托领域,我们与欧美国家在法律与制度环境、受托模式以及公众认知度上,还有很大的差别。
突破85亿!这是《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的数字。截至2024年底,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达2244单,累计规模85.07亿元,较2023年增长30%以上。
《报告》由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联合发布,这是两家协会连续第四次联合发布。除了备案规模的大幅增长之外,《报告》中的很多数字,揭示2024年我国慈善信托发展的一些特点。
慈善信托继续向好发展
《报告》显示:2024年新增备案慈善信托539单,新增规模16.61亿元,均为历年最高。规模分布特征方面,单笔规模以“十万元级”和“百万元级”为主,合计占比超过77%,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
2024年新设慈善信托中,“永续”“无固定期限”及“长期”类型占比58.4%,规模占比65.1%。其中,永续型平均规模达477万元,显著高于短期信托(122万元)。
从受托模式上来说,单一受托模式仍为主流(占70%),其中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单数达374单,慈善组织仅3单。而双受托人模式占比30%,成为第二大选择,反映信托公司与慈善组织的协作加强。
委托人则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慈善组织作为委托人的占比达58%,国央企背景委托人设立的慈善信托规模占比超30%,家族信托也开始参与。此外,财产来源也变得多样化,包括股权、不动产、知识产权等非现金资产,提升了慈善信托的可持续性。
在区域分布上显示出基层下沉的特征。新增备案规模前三省市为北京、广东、浙江;新增单数前三为浙江、江苏、北京。而区县基层备案突破100单,占全年备案量的近五分之一,显示慈善信托向县域下沉趋势。
慈善信托关注的重点领域,包括:教育(202单)、扶老(155单)、扶贫济困(134单)及乡村振兴(91单)。其中,新兴领域如社区建设、老年认知障碍、罕见病、女性权益等逐渐增多。
2024年是中国慈善信托深化发展的关键年,备案规模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政策环境与创新实践为行业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制度完善与生态圈成型,慈善信托将在共同富裕与ESG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
与欧美家族慈善信托的差异
中国的慈善信托尽管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在家族慈善信托方面,因为起步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异。未来,要让家族财富更好的回馈社会,助力公益慈善项目,让家族文化和价值观更好的传承,还需要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中国家族慈善信托的法律框架始于2001年《信托法》的颁布,但初期因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认知度低,发展缓慢。2013年被定义为“中国家族信托元年”,平安信托落地国内首单家族信托,厦门某客户以1000万元设立境内首单家族信托,标志着本土化实践的突破。
2016年《慈善法》颁布,首次明确“慈善信托”的法律地位,将其定义为公益信托的一种,并规定了设立程序、受托人职责等,标志着慈善信托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017年《慈善信托管理办法》出台,细化慈善信托的备案、财产管理、税收优惠等规则,提升可操作性。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37号文”,明确家族信托定义,间接推动慈善信托与家族信托的融合。
截至2024年,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突破85亿元,非现金资产(股权、不动产等)和一些创新模式,比如DAF(捐赠人建议基金)模式逐步涌现。此外,业务形态也扩展至保险金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等,并与ESG理念结合,成为高净值人群财富传承的重要工具。
不过,与欧美国家的家族慈善信托相比,我国的家族慈善信托因为发展历史和成熟度上的不够,在法律与制度环境、受托模式与资产类型、社会认知与参与度方面还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我国依托的是《信托法》和《慈善法》,但税收优惠细则尚未明确,非现金资产登记难题待解,像去年底才开始的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仅限北京。而欧美的法律体系成熟,如英国信托制度起源于工业革命,美国通过DAF模式实现灵活捐赠,税收激励明确,像遗产税减免、捐赠抵扣等。
在受托模式上,中国是以信托公司为主导(占70%),双受托人模式(信托公司+慈善组织)占比30%。资产以现金为主,非现金资产(股权、不动产)近年逐步试点。而欧美的受托人多元化,包括家族办公室、慈善组织、银行等,非现金资产,像艺术品、股权等,占比高,且可通过离岸信托实现全球化配置。
此外在中国,公众对慈善信托认知度较低,依赖高净值人群和企业推动。近年基层备案增长,但中西部与东部差距显著。而欧美的公众参与度高,普通家庭通过社区信托、DAF模式参与进来,慈善文化深厚,税收激励推动大众捐赠。
中国家族慈善信托在政策推动下,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但相较欧美,仍需在税收优惠、非现金资产登记、透明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未来,随着ESG理念深化和区域均衡推进,其社会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需借鉴欧美成熟经验,构建更开放的慈善生态。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