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揭秘:深度解析公益组织的投资之道

文 | 编辑自京小益,京益咨询

编者按

近年来,慈善组织在保值增值投资领域的选择和策略日益受到关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慈善行业的逐步规范,慈善组织面临着如何在实现社会使命的同时,如何通过稳健的投资策略实现慈善资产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在慈善组织的投资行为中,银行理财、信托产品以及ESG投资策略成为热门选择。随着政策的引导与社会责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基金会开始尝试通过影响力投资,不仅追求财务回报,还主动关注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此趋势下,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如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已通过直接或委托投资的方式,积极践行影响力投资,走在了慈善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沿。

本文将简要介绍慈善组织在保值增值投资中的选择,探讨慈善组织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平衡财务回报与社会使命。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投资行为及其背后的策略,希望为慈善组织在保值增值过程中提供参考。

(备注:以下文章来源于京小益:京益咨询,由于原文过长,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编辑压缩篇幅,对其重点内容进行了提要。)

 

慈善组织在短期和长期投资方面表现出的增长趋势

今年1月,京益咨询与基金会中心网联合发布的《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观察报告》揭示了慈善组织在投资领域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在短期和长期投资方面表现出的增长趋势。

报告将开展投资活动定义为“资产负债表的短期长期投资、业务活动表投资收益和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支付,至少有一项不为0”。根据这个定义,2021年,有2486家基金会有投资行为,在全国基金会中占比33.57%,净资产占全国总量的73%。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和成立时间越久的基金会更倾向于开展投资活动。

慈善组织揭秘:深度解析公益组织的投资之道

基金会的投资行为涵盖了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多种类型,从2019年至2021年,各类投资的参与度和投资总额均呈现出显著增长。在这些进行投资的基金会中,超过一半参与了短期投资活动,且参与短期投资的基金会数量从1281家增加到1391家,投资总额从449亿元增至623亿元。

长期股权投资的参与数量相对平稳,投资总额从2019年的25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10亿元,增幅约为21.6%。相比之下,长期债权投资的增长更加显著,参与的基金会数量从2019年的244家增加到2021年的282家,投资总额从129亿元增长至197亿元。

从基金会对各类投资管理人/机构的选择来看,在公开了投资内容的基金会中,2/3基金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从2019年至2021年,有更多基金会开始购买信托公司产品。

慈善组织揭秘:深度解析公益组织的投资之道

 

重点解读:《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观察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概览,展示了各类基金会在投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投资方向,尤其是短期、长期投资的显著增长报告中提到,2021年全国2486家基金会参与投资,占全国基金会的33.57%,这些基金会的净资产占全国总量的73%,反映了慈善组织在保值增值领域的积极实践。

 

 

慈善组织的投资选择:哪些领域可以青睐?

TIPS: 根据《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慈善组织可以开展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直接购买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通过发起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直接进行股权投资;将财产委托给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进行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慈善组织开展投资活动,可以投资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暂行办法》第四条列举的三种类型资产和投资方式,只要是不属于第七条禁止投资范围的,均属于允许投资的对象,例如购买国债等。

 

(一)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

根据《资管新规》,资产管理产品按投资标的分为固定收益类、权益类、混合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产品投资于股票等权益资产,比例也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相关资产,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则投资于多种资产,未达前三类标准。市场上存在多种产品,如多资产型、浮动收益型等,这些产品可能具有多重特征。

(二)股权投资

慈善组织可以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但需关注投资风险及对声誉的潜在影响。投资的企业需与慈善组织的宗旨相关,且慈善组织的人员不得在被投资企业兼职或领报酬。应避免投资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存在利益输送或滥用慈善组织名称的情况。违规操作可能导致行政处罚,例如某基金会因未采取有效措施保值增值而被警告。

(三)委托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投资

慈善组织可以将资金委托给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投资,包括证券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对这些机构的统一监督,以确保金融业的合法和稳健运行。

 

慈善组织投资:关注哪些领域更有意义?

慈善组织在进行保值增值投资时,除了追求财务回报,还需体现其价值观和使命。例如,环保慈善组织投资石油公司显然不符其宗旨。

(一) ESG投资涵盖多种策略

国际上,捐赠基金的投资是否与组织使命一致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负面筛选和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策略,慈善组织可以减少名誉风险,并更好地管理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关的长期财务风险。

ESG投资涵盖多种策略,如正负面筛选、国际管理筛选和影响力投资等,这些都旨在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融入投资决策中。对于初次尝试ESG投资的慈善组织,可以从符合机构使命和财务回报需求的低风险固收产品入手,例如绿色债券或绿色基金。

慈善组织揭秘:深度解析公益组织的投资之道
来源:GSIA,东吴证券研究所

 

(二) 基金会为什么要做影响力投资?

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作为ESG策略的高级形式,既追求财务回报,也关注积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这种投资,慈善组织不仅可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还能带动市场资金投入具有社会价值的项目。全球影响力投资关注的领域包括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和教育等。在中国,绿色投资和乡村振兴特别受到关注。国内影响力投资虽然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主,但也涵盖了各种市场和资产类型,包括债券和房地产等。

根据UNPRI 2018年发布的报告,全球主流的影响力投资关注的10大主题是节能减排、水资源、绿色建筑、经济适用房、可再生能源、教育、可持续农业、健康、可持续林业和普惠金融。在中国,绿色和乡村振兴主题受到高度关注。

虽然目前在国内,自定义的影响力投资机构多为私募股权基金,但其实影响力投资覆盖包括一二级市场的股权、债权和包括林田、房地产在内的实物和现金等各类投资。在欧美国家,包括基金会在内的影响力投资人通过贷款的方式支持保障性租房、普惠医疗和教育等强社会效益并有稳定财务回报的项目。另外,购买社会责任债券和绿色债券也是实践影响力投资的工具。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基于收入的融资(RBF)等适合目前全球市场环境以及国内共同富裕语境的创新影响力投资策略,也已有滴灌通等国内外金融机构在积极实践。

(三)国内基金会影响力投资案例

国内慈善组织如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正在积极进行影响力投资。

北京三一基金会自2016年开始涉足公益创投,至2021年升级为更全面的公益创投计划,2022年通过慈善信托投资深圳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绿色能源改善贫困人群生活质量。

来源:《三一基金会公益创投手册》

 

南都公益基金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除了传统资助外,还通过影响力投资支持社会企业,2018年投资了专注于健康、教育、绿色农业和环保的禹禾基金。

慈善组织揭秘:深度解析公益组织的投资之道

来源:南都公益基金会

 

 

  点评:

慈善组织的保值增值投资不仅仅是一项财务决策,更是关乎组织使命和社会影响力的综合选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认识到,单纯追求财务回报已不足以支撑其长期发展和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更加多元化和战略性的投资方式,慈善组织不仅能够确保资产的稳健增长,还能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从《基金会保值增值投资活动观察报告》中可以看出,基金会的投资行为已经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的趋势,短期、长期股权和债权投资的迅速增长,以及对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等机构的依赖,表明了慈善组织对多样化资产配置的需求。无论是通过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股权投资,还是通过委托机构进行投资,慈善组织都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在此过程中,慈善组织需要严格遵循监管要求,避免可能损害组织声誉或与其使命相悖的投资行为,确保每一项投资都符合长远的社会价值观。

尤其是在ESG(环境、社会、治理)和影响力投资领域,慈善组织正在开辟新的路径。这些投资策略不仅关注财务回报,更注重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体现了现代慈善组织对其使命的深度理解。通过影响力投资,慈善组织不仅能在符合其宗旨的领域产生更大影响,还能吸引更多市场化资本流入这些领域,形成双赢的局面。

未来,慈善组织的投资策略将不仅仅局限于保值增值,更会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中。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社会公平、支持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中,慈善组织的资本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内的慈善组织而言,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新投资模式,提升在影响力投资中的实践能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兼顾财务回报和社会使命的平衡,将决定慈善组织能否在未来继续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社会作用。

版权所属:fott.top 非授权不可转载, 联系授权

的头像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